我的 2024 年总结 Recommended
2月 2, 2025
2024 年是意志坚定的一年,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来一起听一下 Gloria Gaynor 的《I Will Survive》。另外总结拖到现在才发出来的原因是,最近一个月 Windsurf 帮我写代码很上头,再没心思搞别的了。现在不能再拖了,明天要开始新年第一天上班了。
参与 AI #
年初和朋友有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无意地交流各自感兴趣的方向,手头在做的尝试,过后冷静下来我有了一些对于自己应该如何参与人工智能浪潮的新认识。当时我正在啃西瓜书,并以此为基准各种补齐依赖的数学知识(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哪里不会查哪里,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奈何学习起来效率非常低,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数学和算法理论也许并不应该是我需要专研的地方。诚然人工智能中最核心的是算法、数学、以及模型训练,但是我应该正视自己的条件,继续专研下去每天也许会搞清楚一些高深公式,但是相比较那些技术专家或者研究员来说,他们才是更合适的人选。所以我意识到我应该立刻投身到工程领域,而不是继续在理论里摸索,马上动手应用起来对我来说才是关键。
业余时间 #
我在 2022 年的总结中已经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拿出作品。这也是我回大连后的一个主要任务,因为在北京的时候实在是太忙了,精力确实跟不上,我发现在大连可以,工作不忙,可以说有大把业余时间,对我正是有利的。去年的业余时间我拿来装修了,今年的业余时间才用在正事儿上。
年初状态上还是有一点在做知识积累的感觉,仿佛还在准备着什么,真正开始行动是在 Cursor 的问世之后,跟着 AI 开始做才一次次强烈认识到,自己不会的东西是真多,按照以前在业余时间的学习效率,一直没有产出作品的原因是应该的。以前是搜索文档、尝试各种解决方案,现在是先问 Cursor 或者 Windsurf,然后根据给出的直接可运行的代码开始学习并进行微调,开发效率直线上升,经常有学不完学不动的感觉,产出代码的速度大大提高。
阅读 #
虽然最近几年每年都在高强度使用微信读书,也看完了很多书,但是最终年终总结的时候总是懒得写看了哪些,原因很简单:日常的文章中已经提过了。但是看了很多其他人的博客之后,我发现列出来还是会有成就感。那么今年读过的书主要有:
- 《列克星敦的幽灵》- 村上春树
- 《动物农场》- 乔治·奥威尔【英】
- 《宝贵的人生建议》- 凯文凯利【美】
- 《赡养人类》- 刘慈欣
- 《黑客与画家》- Paul Graham
- 《当下的力量》- Eckhart Tolle
- 《奇鸟行状录》- 村上春树
-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村上春树
- 《太白金星有点烦》- 马伯庸
-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道格拉斯·亚当斯
- 重读了《三体》
- 还有一些技术书籍就不提了
接下来的阅读规划,还是延续现在的生活习惯,大致上就是,开车的时候听一些社科科普性质的,比如在听的《技术的本质》、《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控糖革命》之类的,效果还不错,这类书看起来容易困,听的时候反倒是放松了不少,而且其实不必要每句话都用心听,因为这一类书的本质本是几句话的道理,再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各种不同的论据来证明这几句话的观点。阅读器里面,看一些小说、历史、科幻。电脑书桌前,主要还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后面尽量保持这个状态,还有很多感兴趣的书没有读到。
另外,我希望未来的博客内容也逐渐增加读书笔记的文章占比,现在我的认知是,技术博客这个概念将在 AI 的影响下,尤其是那些中低质量纯技术文章将是没有价值的,而这正是我现在博客的主要内容,说白了那些就是日常的学习总结,除了自己对别人几乎没有价值。真正有阅读价值的还是一些高质量的经过深度思考实践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产量又会极少,另外还有一些就是周报形式的内容确实能满足一些读者对当下趋势的跟进需求,以及能够总结记录自己当周的见闻,可以继续保持。
线下 #
今年应该还是:
- 吃掉的草莓数量最多的一年(因为在大连)。
- 吃掉的樱桃数量最多的一年(因为在大连)。
- 喝掉的咖啡最多的一年。
- 业余时间最多的一年(外企 WLB 不是虚的)。
- 周报写了最多的一年。
- 打乒乓球天数最多的一年。
- 同时也是参加比赛次数最多的一年。
- 听说读写英语时间最多的一年(试想每天都有国外同事陪我练习英语,还发工资,超值)。
- 媳妇辞职休息+我经常在家办公,亦应是相互陪伴时间最多的一年。
- 那同时也是吃媳妇做的饭的次数最多的一年(前五个月)。
- 上下楼次数最多的一年(新家是两层)。
- 今年还是买房和装修后还贷最多的一年(基本是月光状态)。
- 和媳妇两地分居时间最长的一年(媳妇出差)。
- B 站今年最喜欢的频道是 叽叽歪歪的平行世界
关于大连:
- 这是一个温柔良乡。
- 一流的宜居气候。
-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蚊虫很少。
- 冬天有北方典型的鹅毛大雪,却又因为三面环海不会冷的离谱。
- 夏天超过 30 度的时候都没几天,差不多一周吧,剩下大多时候就是秋高气爽的天气。
- 因为太舒服了,所以现在再不太想走了。
- 交到的朋友也多,和山东不是一种交友方式。在山东,你不在体制你就不具备社交价值。
工作效率 #
一个人每天的工作效率其实是非常低的,我认为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点并且每天提醒自己一遍。如果你想快速产出非常多的东西,这很不现实,一两天可以,长期不可能。如果说还有焦虑感的话,可能是潜意识(或者说思维惯性)里还是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但是理智需要接受了。需要做的是,每天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不需要比昨天有进步,只需要每天有点东西沉淀下来,一年时间下来就可以积累很多收获。
现在的问题是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导致很多东西沉淀不下来,其实只要抓住一个东西,深入研究,同样可以带来满足感。还有就是,既然工作效率是很低的,那么每天工作 6 个小时或是 16 个小时,其实产出区别不大,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每天透支过多的精力在一件事情上。没有沉浸在事情中去,只在表面观察观望,势必会烦躁焦虑、没有效率,那么此时随便找一个事开始做就是解决方案。
前端 #
前端有必要单说一下,虽然我不是专职的前端程序员,但今年写了更多的前端代码,而且也更加系统地学习了前端知识,发现与之前了解到的东西又有种更新换代的感觉。虽然变化依然很快,但所幸多是好的一面,比如,我在 2021 年看 React 的时候就苦于 Redux 的状态管理之复杂啰嗦,苦于生命周期函数之死板,苦于还在使用面向对象 class 语法的组件声明,还苦于 Webpack 的项目初期配置,而且还要集成 TypeScript、Babel 等等其他配置,当然还有代码中的手动处理 Route、数据请求等等,一切都是那么别扭却又能用。然后 2024 年从 Next.js 开始又重新接触 React 后发现,前面很多问题已经都被解决掉了,一半是前端框架比如 Next.js 解决掉的,还有一部分是 React 的更新以及 Hook 的普及解决掉的,当然还有就是 TailwindCSS 解决掉的,一切都是理想中的丝滑,开发者现在可以真正专注在代码逻辑本身。
现在到 2025 年了,有了 Cursor 这样的工具,一切又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未来发展趋势 #
以下仅为主观臆断,图个乐:
- AI 会继续疯狂生长,年底 Deepseek 这一波,我对国内 AI 和信息生态的信心大增。
- 看好华为鸿蒙的发展,并且口头表示支持,口袋暂时支持不了。
- 年轻人可能越来越不太会去北京上海寻求发展,但如果是我,我还是会去,并且首选上海、次选杭州。
- 有钱人(我暂且定义为家庭年收入高于 100 万)总体会越来越有钱。
- 中产(家庭年收入不到 100 万)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即稍微有钱的中产会变穷,真正的穷人也越来越少。
- 或者换句话说中产会变穷,资产阶级会变富,同时无产阶级人数会变多,资产阶级人数会变少。我认为中产也是无产。
- 计算机就业不会像 2010 年 - 2020 年这样火热发展,报考计算机的人会越来越少,人工智能并不会带来转机,因为太高端,大部分人只需要会使用已经够了,就像当初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一样,人人天生会用。同时那些早期进入到计算机行业的人到现在也已经向社会证明了 35 岁后的社会无用属性,所以计算机人才市场年轻力量还会越来越少,但考公考编的人不会减少,所以悲观一点讲国内可能要进入一个「历史的垃圾时间」,或者说区域性的,即一二线城市和剩余那些城市划分成的两大类区域中、后者的垃圾时间。
- 同理一二线城市也会向高精尖发展越来越好,而剩下的城市会进入另一种状态,靠卖地持续吸纳农村乡镇人口。
- 由此可推:
- 学医的会越来越多。
- 考律师的会越来越多。
- 考公的还会越来越多。
- 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会越来越多。
- 线下服务行业人会越来越多。
-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表达界面真是会越来越重要,现在首要的就是能跟 AI 讲明白需求。
- 长远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重要的也更不是技术能力,中低端技术还会越来越不值钱。